六大辅助牵引技术: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变得简单
2022-04-20 发布者: 浏览次数:0
内镜下黏膜剥离术(ESD)因其完整切除率高,安全性好,目前已成为广为接受的胃肠道早癌微创治疗术式。其基本术式分三步:即黏膜下注射,病变周围黏膜的环形切开和病变黏膜下组织的剥离。
对一些 ESD 治疗困难部位的病灶,通常采取反复的黏膜下注射,虽为后续剥离操作提供了有限的手术视野,但手术时间长,增加了出血、穿孔危险。另一种简单的方案是根据重力的方向尝试调整病人体位,使剥离面获得理想的张力,并提供良好操作视野,但病人可选择体位有限,限制了使用效果。
因此如何在术中取得良好「手术视野」,实现安全、精确切割和剥离操作的方法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。
受外科牵拉技术启发,各种内镜辅助牵引技术应运而生。按牵引力来源的部位可大致分为体内牵引和体外牵引;按牵引装置构成又可分为金属夹丝线联合牵引技术、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技术、S-O 金属夹牵引技术、磁力锚技术等。
本文就当前出现的各种相关牵引技术的优、劣势进行综述,以期为临床抉择提供参考。
金属夹丝线联合牵引技术
目前应用为广泛的方法之一,在食管、胃、十二指肠和结肠手术中均有应用。其技术要点为:
1. 在体外将丝线结扎于金属夹双侧夹臂之间,通过内镜治疗通道,将金属夹固定夹闭在已切开边缘的病灶上(图 1a)。轻拉丝线用于保持适度张力,使得病灶被充分拎起,而后实施完整剥离。但因其牵引方向有限,难以向病变的对侧(肛侧)方向施力。
2. 后来有学者对上述方法做了改进,即在第一个金属夹的对侧黏膜壁上固定另一个金属夹,将结扎于第一个金属夹的丝线从此处绕过,产生类似 「滑轮组」效应,以期获得肛侧方向拉力(图 1b)。
3. 另外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是,把第二枚金属夹与丝线同时固定于对侧黏膜上,使剥离组织产生来自对侧的张力,见图 1c。但此种方法仍存不足,一是丝线本身只能提供定向拉力;二是丝线本身没有收缩性,随着剥离面的加大,丝线的张力会减小,其作用会随之减弱或消失。
此方法原理较为简单,可操作性较好,材料也比较容易获得,丝线、尼龙线、牙线均可充当拉线材料。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,同传统 ESD 相比,其缩短了操作时间,也减少了黏膜下注射次数,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有金属夹脱落问题。
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技术
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技术为一种体内牵引技术,相对于拉线而言,弹力圈依靠自身的延伸即可在体内提供作用力。由于不需提供外力,可不受解剖位置和消化道管腔大小的限制,特别适用于 ESD 手术操作困难位置 。
该弹力圈所使用的材质已在临床广泛使用,如食管静脉曲线套扎器的 O 型圈、外科无菌手套等,其在体内性质稳定,不会产生过敏反应。
实际操作中,在体外以 3.0 丝线将医用弹力圈扎于金属夹一侧臂上,而后与金属夹一起收纳于释放器鞘内(图 2a);在体内完成预分离黏膜后,将金属夹固定于病灶边缘,第二个金属夹侧臂穿过弹力圈固定于病灶对侧边缘(图 2b-c);病灶表层黏膜遂因弹力作用外翻,暴露视野(图 2d)。
术后,辅助器械连标本回收。考虑到弹力圈要预收纳于鞘内,以及后期易操作性,此圈折叠和展开后的理想半径分为 2 mm 和 5 mm,结扎所用的丝线为红色,以便与手术背景产生对比。
依靠磁场产生的磁力为 ESD 操作提供不同角度、方向和大小的牵引力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设想,将一块小磁铁捆绑于一个金属夹或两个金属夹之间的结扎线上,以单/双通道内镜将其固定既定位置后,在体外用另一块磁铁对其产生磁力,对整个剥离过程实施牵拉。
这项技术自发明以来,历经多次改进。磁铁种类可分为电磁铁、钐钴稀土永磁及钕稀土磁铁,而后者是目前磁力的磁性材料,包被于磁铁表面可防止人体组织对镍过敏。体外磁铁形状可为正方形、圆柱形或碟状,而体内磁铁则为易于捆扎的环形。磁铁的锚点可分为单锚点和双锚点,后者视野更开阔(图 4)。
需注意的是,由于磁铁之间磁力的产生大小通常与其体积和距离相关,在行胃体后壁 ESD 手术时,应加大体外和体内磁铁的体积或数量,但磁铁数量增加可能妨碍操作视野。
目前,磁力锚牵引技术的所应用的体外磁铁已配备制式可伸缩臂(日本 SFC Co Ltd 公司,FA-M-VC2)以减轻助手工作量,平台组装平均时间仅为 4 分钟,手术时间也较对照组缩短。但整个系统价格较贵,相关研究也仅限于在动物的胃中,亟待进一步研究证实。